一位硕士研究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,他放弃了原本可以担任的副总职位,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。这条道路并非寻常的高薪厚职,而是去养殖一种遍地都有的东西。面对这样的选择,他的家人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和劝阻,认为他这样的决定是浪费了自己的高学历和才华。这位硕士研究生却坚定地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,他相信通过养殖这种看似普通的生物,他能够创造出不一样的价值和意义。他的决定展现出了勇气和决心,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的深思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,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,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。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,不被世俗的眼光和观念所束缚。
他是硕士研究生,毕业后拒绝了一家大型公司副总的职位和十万元的股份,却去养殖蚯蚓创业,家里人都很反对,硕士研究生的学历,毕业后怎么能干这个呢?蚯蚓养殖这么脏,而且到处倒是,做这个有什么用。
但是就是这样蚯蚓实现了刘军的财富梦,在不到3年时间,他已经建起江西省最大的蚯蚓养殖基地,2013年,销售蚯蚓25吨。
刘军给蚯蚓粪定价800元一吨,200吨蚯蚓粪能卖16万元。就连蚯蚓粪都能卖钱,到底蚯蚓中蕴藏着多少财富?刘军又是怎么养上蚯蚓的呢?
学校的招聘会,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卯足了劲儿想在这里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。而就在三年前,即将毕业的刘军却不像这些学生这样为找工作发愁,好几家企业都争着要他。
一家公司给他给十万元的股份,然后副总的待遇,还有工资,面对这些优越的条件,刘军却毫不动心,他没有选择任何一家企业,而是直接回到江西老家,他要实现自己已经准备了7年的财富梦想。
刘军要做的就是养殖蚯蚓。那么,刘军到底在蚯蚓身上发现了怎样的财富?他又是怎么和蚯蚓结缘的呢?
2004年,刘军考取了山东农业大学,学好专业知识后回到家乡创业,这是刘军的目标。而本想专攻食用菌的刘军,却走向了一条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路。
本是为了处理食用菌废渣,但在研究蚯蚓的过程中,刘军发现了蚯蚓身上的财富,从大一开始,他就钻进了蚯蚓的世界,一研究就是七年。
毕业前的2011年,刘军通过网络结识了叫陶永亮的蚯蚓经销商,和他交流后,刘军更觉得蚯蚓行业大有前景。他去年销售了50多吨,今年应该是在七八十吨的样子,每年都是以百分之二三十的样子在递增,这样的数据给了刘军信心。
在2011年的那个时候,江西省尽管有养殖蚯蚓的,但都是零星养殖,大规模养的还没有。刘军感觉商机来了,他毕业后拒绝了所有丰厚的待遇,迫不及待地回到老家,他要实现自己的蚯蚓财富梦。
当时,刘军没有启动资金,家人也不支持,他只能七拼八凑地借来3万元钱,租了20亩荒地,张罗起了一个蚯蚓养殖基地。
蚯蚓是个名副其实的“吃货”,每天的吃食量相当于它自身的重量。树叶、稻草、畜禽粪便、生活垃圾等都是蚯蚓的食料。但要养殖蚯蚓,动物粪便是最好的饲料。
20亩的养殖面积,刘军计划一年产出50吨蚯蚓,按照当时30元一公斤的价格,收入100多万元,不成问题。这让刘军干劲十足,他到各个养猪场收购猪粪,信丰县有大大小小几十家养猪场,但让刘军没有想到的是,猪粪虽多,却没自己的份儿。
猪粪是加工有机肥很好的原料,很抢手,大养殖场早就被别人定走了。刘军只能从一些小户手里零星收购一些猪粪,但远远不够用。没有充足的猪粪喂养,蚯蚓根本长不好。 半年后,刘军最初借的三万元钱也已经用完,为了继续维持下去,他只能硬着头皮向家人求助,全家人却只有小姑父一个人想帮他。
小姑父愿意投资10万元支持刘军创业,没想到小姑却坚决不同意,否则就离婚。宁愿离婚也不愿意帮刘军养蚯蚓,小姑姑的态度也代表了当时家里人的想法,连蚯蚓都养不活,还怎么靠它赚钱呢?
2013年10月的一天,刘军在网上搜索资料,一条消息吸引了他。而就是这个消息,让刘军有了飞跃式的发展,蚯蚓的产量提高了10倍。他看到了什么消息呢?
那时江西团省委发起组织了“赢在江西”创业大赛。这场大赛对刘军来说最大的吸引力是冠军能赢得十万元的奖金。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,这场大赛还没结束,刘军就得到了比名次和奖金多得多的收获,有人直接把120万元打到了他的账户上。
给刘军打钱的就是余志高。余志高是江西省一家大型化肥厂的厂长,他参赛的项目是为都市养花草、种菜的人提供优质的肥料,蚯蚓粪正是理想的原料。在比赛间隙,余志高就和刘军达成了合作协议,给刘军投资120万元。
李志元养殖石蛙10年,此前他一直为找不到充足的蚯蚓货源而苦恼。那时候他看到刘军的第一感觉就说,要把他变成自己的供应商。和得冠军相比,能和刘军合作把他变成自己的供应商更重要。既赢得了投资又结识了大客户,刘军成为那场比赛最大的赢家,凭借蚯蚓项目他也最终赢得了冠军。
而现在刘军正在建造一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蚯蚓养殖场,年出产蚯蚓将达到175吨,有机肥2万吨,刘军的财富梦正在在一步一步的前进。
认为刘军很厉害的,添加微信:okdaiw
想要了解更多创业故事的,订阅“OK贷”
OK贷:成功不可复制,但眼光可以借鉴